|
中韩记者谈韩国人眼中的中国崛起
2009-02-13 10:18 来源: 环球时报

2月12日,环球网特邀韩国《朝鲜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朴胜俊、韩国《中央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张世政以及前《人民日报》驻韩国资深记者徐宝康作客环球网,探讨中韩民间交流以及中韩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等问题。

一些分析认为中韩两国民众间出现的一些摩擦是因为两国民众比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还有人说,韩国人不习惯中国人的崛起,这是韩国人不自信。

对此,前《人民日报》驻韩国资深记者徐宝康说,目前中韩出现的问题不可回避,这是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等各种说法都有。但是我认为这是两国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换位碰撞。不可否认,韩国曾经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他们的日子也曾经比我们好过。中国也曾经落后于韩国,韩国目前的人均GDP将近两万美金,和中国比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排在前面的。不是说整个经济总量,而是在人均问题上他们在某些方面还走在我们前面的,这是事实。

徐宝康说,中韩建交的时候,有些韩国人到中国来以后,趾高气扬。他们把中国当成落后的地方,但是不是全部。这些人到中国来以后,由于蔑视中国人,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给中国人留下了很坏的印象。随着中国的崛起,韩国面对崛起的中国心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个变化就是中国的发展他们不适应。第二个变化,在文化历史之争上出现了新的矛盾。第三个变化是一些当年非常自豪的人,现在变得不自信了,反而以某种狂言来掩饰自己心里的变化。这就是两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种换位过渡时期的反映,这种反映我觉得是应该理性对待的,要想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世界的认同,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现在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围剿、反华,也曾经是一浪高过一浪,到目前也没停止过,让他们不发出这种声音,是很难办到的。但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心、扎实的步伐去走我们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韩国《中央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张世政认为,我觉得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中国了,所以我们应该带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实际的情况和现实的变化。还有我们应该坚持求同存异的态度,这样对待一些问题或者一些变化的话,我们会尽量避免分歧和矛盾。

他表示,我想特别提到的是,虽然去年奥运会以后在中国我们见过或者感觉过一些反韩的情绪,还有在韩国有过一些反中的情绪,我觉得这些情绪现在已经下降了。这个过程当中,从韩方角度来说,我们做过不少努力,比如说在中韩两国人民中做过一些活动,像谦虚和温情运动。这是为了积极避免误解,增加相互了解,韩方更努力靠近中国朋友,更热情帮助中国朋友,还有互相帮助,提高互相了解。还有今年一月份快过春节之前,韩国人在望京那进行过邀请700名中国老人和韩国老人的敬老活动。据我了解,韩国人会打算今年继续推广刚才我提到的谦虚和温情运动。

韩国《朝鲜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朴胜俊朴胜俊说,关于中国崛起的问题,就是韩国怕不怕中国的崛起,这是自然的感情。韩国是四小龙,中国是大龙,小龙怕大龙的崛起,这是很自然的。韩国和中国是几千年的邻居,除了1894年到1992年这段时间以外,都是很好的邻居,所以邻居之间最好的行动模范规则,就像孔子说的“和而不同”。韩国人从初中学孔子的伦理,韩国人知道和而不同,如果韩国和中国吵架、打架的话,那样的中国人、韩国人都是小人,不是君子。

 论坛精选
·这是不是就属于买得起 ·这样的角度拍天坛
·月季盛开祈年殿 ·第一次小雨中在祈年殿
·天坛的莫奈花园 ·男找女
·签到 ·签到
·帽子和头盔的合体 ·签到
·树瘤 ·麦子店街道招人
·天坛公园雨景真是美哭 ·恩施大峡谷
·有喜欢 红蓝的朋友吗? ·朝阳新鲜事之古装穿越
·今天赶集又看见它了, ·今天在股吧看到了这张
·天坛的雨景太治愈了 ·节约粮食小标兵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