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会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望京广场将安大屏幕
2008-03-28 08:46 来源: 人民网
  眼球的驱动力

  1896年,在法国人顾拜旦的极力运作下,现代奥运会诞生。28年后,也就是1924年,英国人贝尔德埋头苦干,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两件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情,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上,很多人都对如何使用新媒体、新技术收看奥运会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论资排辈,电视还得管奥运会叫一声“叔叔”,毕竟两者诞生在不同的世纪。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电视对于奥运会品牌价值的提升却发挥了最大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电视,便没有奥运会的今天。电视给奥运会所带来的“眼球经济”,在今天看来,已经难以用数字来衡量。

  “眼球经济”萌芽于1948年伦敦奥运会。那个时候,BBC所创的广播电视已经小有规模,并开始在英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那次奥运会上,BBC支付给组委会1000几尼(1几尼约等于1.05英镑),作为拍摄奥运会的代价。在整个比赛期间,BBC播出了64小时的奥运节目,使伦敦方圆50英里之内的几十万人第一次在电视里观看了奥运会。

  那时候的国际奥委会根本没把这1000几尼放在眼里,但随着奥运会规模不断扩大,承办奥运会所花费的金钱越来越多,奥运会成了个烫手的山芋,国际奥委会几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打起了电视的主意。1958年,处在经济困境中的国际奥委会终于将奥运会的电视版权写进了《奥林匹克宪章》,明确地划分了奥运会“究竟是体育还是娱乐”的界限。这样,世界上任何一个电视台要播关于奥运会的新闻,一次不能超过3分钟,如果要长时间转播奥运会相关内容的话,就变成了“娱乐”,需另外交费。

  当时电视网最为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几家广播电视网最先妥协,并就购买奥运会转播权展开了激烈的商业角逐。在他们的推动下,电视转播权的销售价格以惊人的速度、翻着倍的往上涨,到2012年夏奥会,昔日的1000几尼已经变成了22亿美元!如此天价的数字背后,可见有多少只眼球在盯着奥运会,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经济驱动力?

  北京奥运会上,盯着奥运会的“眼球”早已不局限在电视画面了。尽管电视仍然占着这块蛋糕上最大的一份,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人早已不必守着电视机看奥运会了。只要他们愿意,用手机看、用电脑上网看、用MP4看、在公交车上看、在广场上看……一句话,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收看奥运会的手段更加丰富了,眼球的驱动力也应该更大了吧。
 论坛精选
·被紫竹院的巨型紫色棒 ·北京颐和园,皇家园林的
·五月 ·锦簇云团,饱满的花姿
·腿粗的“元凶”,可能 ·#节约粮食小标兵
·节约粮食小标兵 ·别看就三盘菜……周六
·节约粮食,吃光光,不 ·争当节约粮食小标兵!
·节约粮食,光盘行动, ·我在平谷水峪村偶遇一
·电诈小提示 ·开饭
·这是花钱看人头啊 ·好想吃徐州烧烤!
·哈基喵 ·请问大家:以前拍的片
·节约粮食,全家一起光 ·金悦健身在不去,就拜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