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居民餐饮消费市场规模的飞速扩大,餐桌浪费也愈演愈烈。专家呼吁,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食品资源浪费现象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建立全社会参与的约束监督机制迫在眉睫。
■愈消费,愈浪费
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局了解到,今年春节前四天,北京餐饮企业收入同比增长15%,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据不完全统计,除夕夜北京有上百万人外出聚餐,营业额达上亿元,但同时餐桌浪费现象触目惊心。
除夕夜,记者在北京望京地区一家餐馆看到,吃年夜饭的顾客络绎不绝,能容纳两百人的大厅坐满了人。饭店推出了从688元到2688元几个级别的年夜饭,每桌有十多个菜,一般的山珍海味都包括在内。菜量比较大,很多桌有大量剩余,有的菜没夹几口,就被新上的菜压在下面。
晚八时左右,第一拨客人渐渐离去,除少数客人打包以外,大量饭菜被遗弃在饭桌上,依然很“丰盛”。一位正在收拾残局的服务员告诉记者,这种浪费现象一年四季天天都在饭店上演,到了春节等节假日则更加突出。
食物浪费导致人们日常所需的营养素流失,据测算,每年我国浪费的食物总和大约可提供蛋白质800万吨、脂肪630万吨。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秘书许世卫说:“浪费食品就是犯罪———浪费食品就等于浪费耕地、水和劳动力资源。”中国的人均占有资源量并不高,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浪费对社会资源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消耗,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餐桌浪费原因多
餐桌浪费不是我国独有的。据统计,英国家庭每年扔掉的食品,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完好的、未加利用的。节约食物资源既应是广大社会成员应有的行为,也是成熟社会现代管理的重要目标。当前世界关注的资源、环境、能源、健康四大主要社会问题,食物浪费都与之关系密切。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造成我国餐桌浪费的原因有很多,与我国的经济条件、法律制度、民风民俗、社会心理都有关系。
一方面,制约浪费的社会机制没有形成,节约食物资源还缺乏一系列的社会约束机制和条件支撑。整个社会对浪费的惩治还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另一方面,节约食物资源的社会公众意识不强。过去在我国许多地方,接待宾客、操办红白喜事时的传统礼数都要求食物要丰盛、有余,没有减少浪费的意识。现在物质条件好了,追求奢侈、讲究排场的风气容易流行,请客吃饭越剩越光荣等不健康的心理使得节约意识越发淡薄。而餐饮企业大多追求利润最大化,一般都鼓励消费者多消费,不会主动督促顾客节约。
■多管齐下制止浪费
近几年,餐桌浪费现象的蔓延已经开始引起一些关注,不少地方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努力。四川省政府200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业节能工作的通知》,倡导餐饮业为消费者提供大、中、小份菜品服务。
北京烤鸭老字号便宜坊去年率先在京城推出了“节俭有奖日”活动,对节俭顾客实行奖励。活动规定,服务员必须主动提示客人“适量点菜”,如果客人将所点菜品吃净,可以享受到全单9折的优惠。
减少食物浪费是关系13亿人口食物资源和健康的大事,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需要采取积极措施。
专家指出,能否从根本上制止餐桌浪费,最根本的动力还在于消费者自身,因此,未来在加强节约食物资源的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大力倡导节约食物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营造“节约食物文明,浪费食物可耻”的氛围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