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发中心也曾独立开发过包括388C,A760以及“明”在内的多款面向全球市场推出的机型。这些机型背后,有许多摩托罗拉首次研发出的新技术,比如“明”的名片扫描功能,以及人机对话功?能。
但是在摩托罗拉的市场推广中,始终未像V3那样抓住并放大这些技术上的创新点,而是让这些诸多功能埋没在了纷繁复杂的用户手册中。“明”的电视广告中只是反复出现在镜子前漫游的影星,而只字未提“明”所开发出来的新功能。这些新功能被隐没在已经很少有用户会仔细翻阅的手册中。
被摩托罗拉寄予翻盘厚望的V8,其特点在于拥有高达500MHz的高速CPU,被认为是提供了当时最强悍的手机处理芯片。然而V8却始终没有在市场推广中告诉用户这样强悍的CPU到底对使用一台手机有多大的帮助。电视广告中那个听到铃声喷饮料的帅男主角始终未让用户认识到V8的亮点究竟在哪里。
更加令人尴尬的是,摩托罗拉的技术优势没有被用户认可。在手机零售卖场那些列出来一目了然的参数中,摩托罗拉的像素、屏幕分辨率、内存几乎都落后于诺基亚的同类机型——摩托罗拉的屏幕分辨率通常在26万色左右,诺基亚提供的参数则赫然写着1670万色。在孙文这样的手机销售人员眼里,摩托罗拉有助于推销的特色仅有一点——“外形做得不?错”。
荘靖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记者,研究院并不直接面对用户,市场反馈主要来自于摩托罗拉内部负责收集信息的市场部门。市场部门在望京的办公室中,还专门为用户信息的表达开设了FOCUS GROUP的办公室。在这间办公室中,市场人员会随机抽取摩托罗拉的用户,让他们花上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发表对手机机型的评价以及建议。
不过,市场信息的收集好像并未反应市场的本意。中国研究院似乎更乐衷于研发以指书法或是提高输入分辨率在内的针对商务人士的机型。摩托罗拉的Q系列手机在中国也未取得预想的成?绩。
摩托罗拉的研发部门花了太多的精力在那些复杂系统的开发上。环球透视机构的Seth认为,这使摩托罗拉失去了推出更为先进的智能手机或是多媒体娱乐手机的先机,而这些领域正在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份额。Seth称,关于这个迹象的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是,环绕商场你会发现,摩托是唯一一个没有推出500万象素手机的生产商。
复苏的力量
跟摩托罗拉其它地区的总裁一样,高瑞彬在中国的农历春节前后曾前往美国总部商谈2008年本地市场发展的业务部署。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的采访中,他并未明确置评在美国总部,那些主张将手机业务出售的股东是否在董事会上已经占了上风。不过他认为,只要能够达成一致开发新的机型,摩托罗拉可以很快走向复苏。
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愿意向公众传播这样一种观点:在目前的情况下,摩托罗拉与其分拆手机业务,不如自己重整旗鼓,做好相关的调整,加快推出新产品。这样的观点并不缺乏历史的支持。当手机由模拟技术转向数字技术的时候,摩托罗拉因为转变的速度和产品没有跟上,境地也一度十分被动;但是,随着战略和应对、调整举措的到位,随着新产品的推出,摩托罗拉重新回到了市场的领导地位。
在摩托罗拉最有价值的资产中,包括了一条稳固的价值链:忠心耿耿的供应商与对其表现仍然满意的运营商客户。